备课法则=教师“有备而来”+学生“满载而归”
备课法则=教师“有备而来”+学生“满载而归”

备课,对老师来说,是家常便饭。
然而,在汇师,对备课的重视程度,决不亚于演员上台前的幕后功夫。作为教学五环节的始端,备课对后来的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起着“基轨”的作用。备课,在教学质量上有着“风向标”的影响。
备课,在汇师,绝对是一个被放大效应的基础性工作。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是为了让学生每节课“满载而归”。
今天的老师好当吗?答案:大多数肯定是“NO”!
今天的老师懂得教学吗?答案:大多数也肯定是“1+1=2”。
今天的老师幸福吗?答案:也许是“左右为难”。
然而,在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则有自己的独特答案:
老师,既难当又好当,就看你怎么当。
老师,既有懂的,也有不懂的。学校能让你不懂的变成懂的,懂的变成专的。
老师,幸福指数就在平时的课堂上。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教学过程五个基本环节,对老师而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就像原来实行按站计价的公交车,售票员明白站数与票价的关系一样。
然而,最基础的,往往因为太熟悉而被轻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教学五环节,尽管表述起来,可能会有些偏差,但内容是不会走样的。
不过,问题发生在最基本的地方,又是司空见惯的。
于是,教学五个环节在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获得了“崇高地位”:老师,将它作为教学生命的“脐带”;作为学生成长的“元素”;得到了“最高礼遇”:老师,将它作为教学生涯的“命根”,作为常态研究的“伴侣”;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将它作为有效教学的“神灯”,作为办学质量的“丰碑”。
因为,五环节,环环紧扣教育生命线;节节关联课堂活力阀。
在先进教育理念到处可寻觅的时刻,从最基础的教学五环节做起,这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在均衡优质教育随处可相视的时空,从最基本的教学五环节垒起,这是教学的伟力所系。
在汇师,教学五环节,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教学的。在这五个环节上,形成了严谨的制度和科学的规范,而且成为全体教师的有效实践。这是该校对徐汇区教育局倡导的“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学蕴含学术”的有力回应,对“聚焦课改,决战课堂”的科学实践和对“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全面落实。
这里,我们分三次向读者展示汇师备课、上课和作业的“全景图”,试解汇师高质量办学的“魔方”。
轶事:下课铃响,走进办公室,一场备课又这样开始——
每每下课铃响过后,老师走进办公室,第一句话便是谈论这节课的感受,哪些环节处理得恰当,哪些环节有那么小小的失误,大家不由自主地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开始了发自内心的主题聊天,这既是相互提醒,又是经验的共享和智慧的聚集,不经意间,一个个教学上的问题迎刃而解,暂时解决不了的则作为课题,作为专题教研活动的内容予以安排。这样不拘形式的“备课”情景,在汇师呈现“几何”式的“重现”。
“根据学校教师反映,自己在教学上的启发和收获,很大部分来自于这种随时随地的生成性主题聊天,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离不开这样的环境”,一位教学视导者感慨地说道。
备课的高度: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找到“共振点”
一般的备课,可以说是对纯教材的解读。而汇师的备课,是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的,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有了“备教材”与“备学生”的“同行”
备教材:钻研教材 胸中有谱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这是必备的内容。在每讲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改标准反复阅读课文,深入领会,弄清含义,并抓住重点。对课文的背景与意图,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设计者金老师]用“智”牵线
在执教《智烧敌舰》一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一篇科学小故事上出浓浓的语文味。为此我在反复诵读,吃透教材之后,决定以“智”为切入口,通过读、悟、说、体验来组织课堂教学。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紧紧抓住题眼——“智”,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智”的理解之后,逐层深入,理解如何“智烧敌舰”,此处是教学的难点,一不留神就可能成科学常识课。为了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在此处,我先借助媒体将“智烧敌舰”这一方法可实施的因素和原理通过生动的画面加以展示,又请学生在初步了解的程度上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相对应的具体语言文字,从而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对阿基米德的智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借助“先…接着…最后…”的句式,看着动画来复述整个“智烧敌舰”的过程就显得水到渠成。
备学生:掌握特点 因材设教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在备课中也要注重教学对象,即学情的分析。
[设计者唐老师]因情而变
在我所教的班中要平衡好教学难易是最大的难题。因此在每课的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如在新授 《Tomand a big fish》一例,本单元语言材料为多人对话的语篇类型,体现低年级故事阅读的特征。而就本班级的学生,在新授第一课时过程中,考虑到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故事的朗读这一任务,便采用了“Reading in group(分组共同朗读)”分别活动。而问题的设计也是从易到难,分别适用于一个班级不同类的学生。
[设计者徐老师]“蹲下来教学”
用孩子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孩子的视角看孩子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学习世界。在教学的活动设计中也是如此,要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比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寻宝”的游戏。考虑到这个游戏活动,能迎合学生们好胜的心理,而且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乐于接受。因此事先准备了一些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放置在不同的地点,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去测量、“寻宝”,找到大小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者获得成功。
备整合:统整内容 融会贯通
教材资源是开放的。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筛选出合理的教学资源;通过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者众教师]整合“三途径”
语文学科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知识”,教师从内容、文体、结构特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类,从整体的角度对一个单元的课文认真地研究,进行备课,这是教材内的单元整合。数学学科三年级第二学期中有关于“周长”的教学,为了能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为准确的概念,教师整合了上海新教材和江苏教材两个版本教材的内容,这是不同版本教材同一内容的整合。
现学校归纳并总结出“整合”的三种主要途径:单科课程本身教材的整合;跨学科教材的整合;限定拓展学科中的校会、班会、队活动中资源的整合。
这种备课,具有相当的高度。
备课的宽度: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中找到“启迪点”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备课所占有的材料必须充分而有意义。于是,从建立知识联系和应用角度出发,在汇师,有了“备补充”与“备教法”的同路备补充:延伸内容 拓宽视野
[设计者徐老师]让数学与多学科连线
多年来在自己的心目中,语文课是优美的,教师的语言优美,课文的内容优美;而数学课则是清晰而严谨的,教师语言简练,教学内容层次清晰;似乎与优美有些格格不入。“怎样让数学课也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让数学的美也深深地感染学生?”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在“圆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时,我想到西方数学哲学中的一句话“圆是最美的图形。”于是我从自然、历史、人文三个维度,结合学生认识圆的不同阶段,补充了大量有关圆的图文资源,使学生能浸润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备教法:举一反三 知识迁移
[设计者王老师]就近取材
面积、重量单位量感的建立,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平方千米》的第一课时的重难点就落在了1平方千米量感的建立上。教材上是以介绍上海各个区的面积来引出单位“平方千米”。在教研组讨论备课交流后,将教材上的“陆家嘴”图片换成了我校孩子所熟悉的“徐家汇中心城区”图片。先划定范围,从万体馆--市四中学--交大--宜山路地铁站这四个点所围成的范围,先请同学们猜测这是否有1平方千米,再将范围逐渐缩小到我校的校园面积,学生在比较和猜测后,再揭示:四个点所围成的有1平方千米那么大。“噢”,在学生的一片恍然大悟的惊奇声中就完成了第一次对1平方千米量感的建立。
备课的深度:在已有和未来对接中找到“相通点”
要使上课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备课必须有所前瞻。在汇师,着眼于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能力,于是有了“备经典”与“备过程”的同辉备经典:挖掘资源 传承创新。
[设计者时老师]引入传统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