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定律=教师“急中生智”+学生“动脑动手”
上课定律=教师“急中生智”+学生“动脑动手”
有效教学:现代教育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
智慧办学:以人为本理念落实于学生成长的理想境界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在寻找教育效应上造“智能机”
上课,是教学生命的“循环系统”,是教学过程五个基本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上课,是把备课设计转化为课堂效力的唯一途径,也是布置好作业,从而取得辅导权,有效进行评价的基础。
显然,上课,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测试时空。
在汇师,上课已成为学生愉悦发展的“活水”。
轶事:“怎么不来听我的课?”
在汇师,校长可以随时随地推门进教室听课,教师也不感到紧张。今年4月下旬,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来学校进行教学视导,一共听了21位教师的课,其中优良课的比例是95%。许多没有被听到课的老师感到遗憾,纷纷说“怎么不来听我的课,也好让我有机会接受专家的指导”。这样的自觉,足以证明教师上课的底气十足。
思语 :上课,就是上智慧
上课,既是知识在一定时空中的演绎,也是文明在你我之间的传递。既然如此,上课,就是上智慧。智慧教学,是今天人们大力推崇的有效教学的“底板”,有效教学是依托于智慧教学而产生的。
上课,应当是用老师的头脑加学生的头脑共同吮吸人类文明营养的旅程,是一种智慧的对话、睿智的交心、明慧的启迪、慧心的给予。教学机智缘何备受青睐,这是因为在教与学之间,由于教者的主动聪明,带来了学者的跟进聪明,并两者互动产生了默契。
教智慧的,本身需要大智慧,能给予学生的不是香喷喷的“野鸭”,而是一把“猎枪”。汇师教师的能耐,也许能在智慧库里觅到珍珠。
上课的“品态”:师德进课堂
师德进课堂,孕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学校通过抓好“上课”这一环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的内核,便是师德建设。学校认为,今天讲师德不能仅停留在“不体罚,不变相体罚”的“原始状态”,而应当建立在讲理想讲境界的“品质状态”。真正良好的师德应该体现在课堂之中,既教书更育人,育人才是根本。学校三年前就提出“师德进课堂,孕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张,并且将它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通过听随堂课、公开课、研究课的形式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讨论,让所有的教师都明白良好的师德应体现在你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不是一句空话,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是通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三维”目标而达到的。
学校四年级教师曾上过一节语文课,课题是《握住母亲的脚》,学校组织全校教师都去听,这次听课的目的就是学习这位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如何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懂得感恩。像这样的活动,学校称为“跨学科的培训”。学校还组织教师听体育、音乐、自然、数学等学科,目的都是让教师通过上课这一环节悟出良好的师德应体现在课堂之中的道理和落实方法。
上课的“形态”:上课即研究
先研究,再上课与上课中,也研究,这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上课即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生成性的教研活动在学校已成为常态。在上课前,教师从“设计者”的角度研究教学方案,研究教材的再处理,用统整的观念和方法加以梳理;在上课中,教师从“实践者”的亲历中发现问题,并留意把它作为课外研究的课题;在课后,教师从“反思者”的高位,过滤教学过程,将经验逐渐上升为理论,将问题逐步变为生机。
许多教师就在这种把上课作为“学问”研究的提升中,完成着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追求的过程。因为他们明白,抱着上课即研究的想法进入课堂,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上课的“常态”:循序又递进
[执教者陈老师]教学环节循序递进
基于牛津教材“Taskbased learning”的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每堂课的任务,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力求通过有序递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3A/M2U1/Rhyme这一课时,我意识到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儿歌,句式简单而且重复率高,除bow一词以外无新授语言点。如果用以往儿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必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毫无发展。因此我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学习背景之后,将本节课的最终任务设定为:1)Make a newrhyme.2)Observe a picture then complete a short passage.根据这个任务,我设计了10个教学活动:观看电影片段,引出主题→师生问答,复习旧知→引入新授单词进行教授、操练、巩固→引入新授儿歌第一段进行教学、操练→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学生齐读第二段→小组朗读第三段并设计动作→同桌两人对第四、第五段进行填空并朗读→全班配动作表演儿歌→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编儿歌→将儿歌改编成小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个活动都是层层递进,为学生能最后完成任务而作铺垫。考虑到这首儿歌较长,重复率较高,因此每一段的引出和操练,我都用了不同的方法,配以活泼有趣的动作来避免学生感到反复厌烦。整堂课教学下来,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最后的任务都出色地完成了。
上课的“新态”:多元皆渗透
知识是相通的,道理是融会的。上课有效在于新知的链接[执教者鲍老师]语言渗透文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这就要靠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在4B的M2U1中有《Animal friends》这一课,我通过教材中3段小故事,一层一层递进地来告诉学生friends的真正含义所在,真正的朋友是共同分享快乐的,朋友是可以将自己最好的事物给予别人的,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帮助的。而在课的最后,我运用了一段录像来告诉学生,真正的朋友在必要时还能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你,这才是朋友的真正的含义所在。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让学生们知道了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结识真正的朋友,并成为别人的好朋友。
上课的“情态”:获知融快乐
快乐上课,既是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也是幸福体验的过程[执教者曹老师]三种声音,让师生“心心相印” 首推“欢笑声”,我们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教师教态活泼,可以缓解学生回答问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只要教材内容允许,让你的学生在课堂上放声大笑吧!第二种声音是“赞美声”。教学中如果总是出现“批评声”、“叹息声”,学生就会“无声”。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还要老师干嘛!”师生的彼此赞美,能更快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惊讶声”,笔者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三册《神秘的恐龙》一课时,现场播放了一段行星撞击地球,末日降临时尘埃蔽日,恐龙遭受灭顶之灾的片段。突如其来的画面,震撼的音效引起了学生的强烈惊叹,更激发了孩子的天性——“好奇”。好奇这个庞然大物的“一齐消失”,更好奇它的灭绝原因至今“无人知晓”。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能够引导学生质疑发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欢笑声、赞美声、惊讶声”,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让情感声充满课堂是上课的必备法宝。
[执教者徐老师]新课引入有讲究
新课的引入是否恰当与合理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从克到吨”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对同学们说,前两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一种超级集装箱船在我们中国上海诞生了。谁来读读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媒体出示)学生了解内容后,我接着问学生,这艘船号称“巨无霸”,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有三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重量是101000吨)重量是101000吨,这个吨是一个新的重量单位。从而引入新课的教学,而且从这段新闻报道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造船业的巨大变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上课的“趣态”:活泼添想象
[执教者武老师]儿歌、故事引兴趣
新教材将学习汉语拼音与识字有机结合起来,虽然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彩色情境图,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但终究所及有限,这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学起来仍有困难。把儿歌、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就变得有趣味性,如在拼音教学中编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讲述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来帮助他们形象记住拼音,效果极佳。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时,我创编了一个故事,yw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非常乐于助人,一天,她们遇见iuü过不去河了,都主动来帮忙,y背着iü过河,w背着u过河,iuü非常感谢yw,从此,她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整体认读音节yiwuyu。这样,不仅便于孩子们学习拼音,而且提高了兴趣。
[执教者施老师]重视识字的情趣性
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起步阶段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字的象形性与表意性,使每个汉字都像一幅富有感染